居家治疗调理 中医也有良方******
抗疫三年来,广州中医药力量在疫情防控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如何继续用好中医药为疫情防控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救治?老人、小孩等感染者、康复者如何居家治疗、调理康复?昨日下午,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冠病毒防治中医药专家访谈会上,市卫健委中医处和广州三家三甲医院中医药专家解答了一系列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他们为您答疑解惑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处处长钟首斌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林丽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刘敏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临床救治组专家、广东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郭建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杨京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于林
●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队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陈楚云
关键词·中医药救治
中医药全方位、全链条
深度融入疫情防控救治
问:新冠疫情防控三年来,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钟首斌:三年来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广州的疫情防控工作从机制上保障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药并用,从预防、治疗到康复,都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医药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入疫情防控救治中。
按照国家和省中医药主管部门的要求,广州建立起疫情防控救治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形成了“第一时间应用中医药救治方案,第一时间中医药专家介入,第一时间用上中医药治疗”的工作模式。同时,在市八医院等定点医院深化中西医全程协作,中西医专家联合制定治疗方案、联合开展救治、联合查房和病例讨论。
治疗上坚持中西医结合。推广咽部经络疏通操、中医五音疗法、药膳等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确保中医药“早期使用,全程参与”。
预防上发挥中医“未病先防”优势,推出“粤抗1号”“粤抗2号”中药预防方,推广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医传统健身功法,让中医药提早介入。
康复上注重中医调养。支持各医疗机构开设新冠感染康复门诊,为患者制定“一人一证一法”的精准化康复方案,提供中药、饮食、运动等中医指导。
问: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之后,广州在中医药防治方面具体有哪些举措?
钟首斌:1月8日,国家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近日,国家先后发布第10版诊疗方案等几份重要文件,都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中医药在临床救治中的独特作用。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接下来广州将重点加强3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各级中医医院救治能力建设。广州要求各中医院尽可能扩容发热门诊,加强急诊科、ICU、呼吸科、感染科等重点科室建设,加强重症危重症中医药救治。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培训和指导。
三是加强中药资源储备。
问:目前在新冠疫情防控救治方面,哪些中药材用量较大?
林丽珠:三年以来,岭南地区老百姓对中医药的信赖充分体现出来了。2022年12月30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全省对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目录,总共74种,我们医院有15种进入目录。近两个月,医院开出的中药处方可能是平时的20倍,超10万人次寻求中医药帮助防治。在中药饮片中,有大家熟知的小柴胡汤、桑菊饮、止嗽散等。大家还会常用一些清肺祛湿、健脾药物,如五指毛桃(南芪),这些药的用量也有上升趋势。
关键词·“阳康”后的调理
“阳康”的广东人要注意
上穿羽绒下穿拖鞋不可取
问:“阳过”后多久,身体才算真正康复,有没有标准?
刘敏:一般来说一个星期左右或者多一点,很多人都会转阴,就算是“阳康”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相对恢复的状态。很多病人转阴以后一周甚至两周会觉得非常疲倦,咳嗽、咳痰,或者嗅觉、味觉减退、容易出汗、睡眠不好等,所以一般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时间,身体才能逐渐恢复。
问:目前广州将迎来新一波降温,春节也即将到来,对于“阳过”正在恢复的人群,“衣食住行”各方面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刘敏:一定要注意保暖。广东地区很多人喜欢穿拖鞋,我前两天在街上还碰到有人上身穿着羽绒衣,下身光脚穿着拖鞋,这非常不好,因为“寒从脚起”!有些女孩冬天还喜欢穿露脐装、露膝裤,这就更不好。这个时节穿衣服一定要注意保暖,以免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病情加剧,或者二次感染。
吃东西不要太油腻,不要吃生冷食物和冷饮。建议刚“阳过”的人少吃水果或加热后再吃,像橙子就可以蒸着吃。还要避免吃辛辣煎炸食物,饮食尽量清淡而富有营养。
住处应干净整洁通风;作息方面,早睡早起,不要熬夜,适当活动;开车上下班的,注意启动车辆后先把车窗打开通风,保证车内空气新鲜。
关键词·高龄患者
重视“扶正” 帮助重症患者渡过难关
问:目前临床上重症患者收治情况如何?怎样帮助感染者阻断病情进展?
郭建文:目前从省中医院临床看,新冠感染住院患者确实以80岁以上老人为主,其中不少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也有人同时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这些人群感染后比较容易转为重症。
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使这类患者得到了较好治疗。按照最新诊疗方案,西医治疗方面,我们给予俯卧位改善呼吸、氧疗等生命支持;中医方面,通过宣肺化湿、清热解毒、通腑、扶正,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免疫力。关于“扶正”,我们有个很好的方法——医院营养食堂使用30克人参+2-3克陈皮煲瘦肉水提供给患者,起到很好的扶正作用,帮助患者熬过最艰难的3-5天,平稳过渡后,机体免疫力恢复了,核酸也转阴了,绝大多数重症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顺利脱机拔管,恢复正常血氧指标。
问:广州在入境感染者中检测出XBB病毒株,春节期间人员流动量也增大,市民尤其是特殊人群如何预防感染或二次感染?
郭建文:首先,目前广州流行的毒株是BA5.2 、BF7亚分支,与XBB毒株有交叉免疫保护。第一次感染后半年内保护性抗体滴度比较高,只要不是机体免疫力特别弱,半年内再次感染的机会不大。
其次,春节期间,儿女都希望去看看家里长辈,建议家里有特殊高危人群的,尽量减少外出和拜年串门的机会,避免交叉感染,表示关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关键词·孩子的照顾
孩子“阳康”后如何恢复运动? 不妨从做家务开始
问:很多孩子感染后烧得很高,但好得也快,如何观察孩子是不是真的康复了?康复期要注意什么?
杨京华:按中医的说法,儿童是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但是同时又是纯阳之体,发病以后康复得也快。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在孩子“阳康”以后,还是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孩子“阳康”以后,如果活泼好动、精神饱满,说明问题就不大了。第二,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消化状况。有一个简单的方法,10秒钟就可以判断:早上起来闻一闻孩子的口气,看看孩子的舌苔厚不厚,每天大便是不是正常等。
问:“阳康”后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恢复运动?
杨京华:核酸转阴一周后,大部分孩子的身体状态就基本恢复正常了。只要是孩子本身没有明显基础疾病的,感染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转阴一周以后就可以从低强度的运动开始,循序渐进地恢复运动。
什么是低强度运动?譬如马上就要过年了,建议“阳康”的中小学生做一些家务,或者出门散步走走、陪妈妈去买买菜,这些属于低强度的活动;逐渐适应之后就可以从事慢跑、踩单车、跳绳等活动,通常在学校的运动,都是低中等强度的;而高强度的竞技性、力量型、对抗类运动项目则要放在最后。
关键词·心理调节
“阳康”后情绪有点消极?可以试试中医疗法
问:有些人“阳康”后情绪变得有点消极,失去了工作热情,或者对很多以往热衷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做一些心理干预,去调整一下状态?
于林:这个问题要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而定。如果情绪低落不明显,时间比较短,可以通过多休息、适量运动、听音乐等方式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出现抑郁的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就要高度重视。情绪低落表现为经常诉说自己不开心,心情不好,终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程度轻的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会有痛不欲生感,度日如年,常说活得没意思。兴趣减退表现为对以前喜欢的活动或事务兴趣下降,或缺乏兴趣,如文娱活动、体育运动、业余爱好等。快感缺失表现为患者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获得乐趣。即使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或工作,也是为了消磨时间。当上述症状超过2周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建议去医院的睡眠心理科或专科医院就诊,接受系统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问:冬季本来就是抑郁高发季节,新冠疫情下不少人也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如果自感有抑郁情绪,有什么方法可以排解?
于林:首先要有良好而充足的睡眠。其次,坚持适当运动锻炼。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平时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一定要从轻缓的项目开始,如八段锦、五禽戏、瑜伽、散步、快走、慢跑等;时间也宜从短到长,根据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的穴位按摩、足浴、五行音乐等手段排解。更重要的是,经过上述方法,症状没有改善,甚至还有加重的话,还是要去睡眠心理科或专科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关键词·传统疗法
“阳康”后咳嗽乏力 传统疗法可缓解
问:对“阳康”后很多人咳嗽不止、疲倦乏力等问题,中医会推荐用什么方案来调理?
陈楚云:“阳康”后的咳嗽,在中医辨证来说,属于外感咳嗽。通常起病急,病程相对比较短,要辨其风寒还是风热。从针灸来说,主要取天突穴、中府穴、列缺穴、合谷穴以及肺俞穴来治疗,多数是用针刺,或辨证给予刮痧、艾灸或者拔罐疗法,还可以做穴位注射,用维D果糖酸钙或者维生素B12注射定喘穴等。
对于疲倦乏力,中医认为是伤了肺气所致,针灸来说,会取百会、关元、肺俞、脾俞、膻中、足三里等穴位,用温针或针刺治疗,也可以在背腧穴做拔罐治疗。我们医院有一个自制脐疗药粉,可以铺在神阙灸(也就是肚脐)上来做艾灸,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咳嗽不止还可以按压少商穴和孔最穴。少商穴取穴挺容易,就在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有清肺利咽,开窍醒神的作用,用手指尖掐揉少商穴,直至止咳即可。孔最穴可以治疗急症,它就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用拇指按压孔最穴,深按至咳嗽停止。(全媒体记者周洁莹、翁淑贤、吴婉虹)
东西问 | 刘宏:“本土化”与“跨国性”交织,新加坡华人新移民身份认同如何嬗变?******
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 题:“本土化”与“跨国性”交织,新加坡华人新移民身份认同如何嬗变?
——专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
中新社记者 吴侃
作为华人占多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国家,新加坡对于思考华人新移民社会认同和跨国主义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个案。近年来中新两国合作不断深化,在带来巨大经济机遇的同时,也使当地社会对华人新移民更关注,推动并强化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成为新加坡族群政策的重中之重。
在新加坡“多元一体”的族群政策下,近十年来华人新移民的社会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华人新移民的“本土化”与“跨国性”进程如何交织互动?中华文化如何影响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新加坡“多元一体”的族群政策有怎样的背景、内容和特点?新加坡的“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何不同?
刘宏:我认为新加坡的族群政策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和追求。“多元一体”这个概念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他从三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在从分散的多元向一体转变过程中扮演了核心凝聚作用;不同层次的认同并行不悖,各自发展自身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新加坡街头的春节灯光秀。Ore Huiying摄新加坡的“多元一体”跟中国有些类似,但也存在显著差别。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多元种族国家。华人占总人口的75%左右,但华人及其语言文化并未作为从多元到一体的凝聚者,新加坡在保留多元种族语言的基础上,采用英语作为通用语并以多元文化为核心来凝聚整个国家。易言之,新加坡的“多元一体”,“多元”是种族、语言、文化、宗教上的多元,“一体”是指一体的国家身份认同。这不仅是多元族裔社群融合的基础,也构成国家对新移民社群的总体政策框架。
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有两个逻辑,一是经济和人口逻辑,新移民可以补充对新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也能协助应对持续的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二是政治和身份认同驱动的逻辑,它要求新加坡确保新移民紧密地融入本国具有多元种族特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以上述两种逻辑为考量,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移民的政策,全力推动包括华人在内的新移民融入多元种族社会中,推动并强化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同时也鼓励他们与中国及其他海外华人社群建立跨国商业网络。
中新社记者:华人新移民在建立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同时面临“本土化”与“跨国性”两个进程,这两个进程如何交织互动?
刘宏:新移民移居海外后,同时面临着两个社会进程,即“本土化”与“跨国性”。本土通常指海外移民的移居地,本土化指华人移民因适应海外移居国社会而产生的一系列调适与变迁。跨国性是移民形成并维持其连接移居国与祖(籍)国的多重社会关系的机制和过程。
在新加坡,华人新移民的本土化与跨国性是并行不悖的,二者并非“零和游戏”,而是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华人移民在努力融入移居国的同时,也在家庭、生活、事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本土化与跨国性的深度和重要性并非完全相同,华人新移民还是以融入新加坡社会为主要导向和目标。
我们所说的“双重嵌入”是将社会学的“嵌入”这一概念置于移居国和祖(籍)国双重视野之下,探讨新移民的本土化和跨国性这两大进程如何彼此交织与互动。以新加坡华人群体中的新移民企业家为例,推动新移民企业家在新加坡和中国的双重嵌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新中两国相对开放和不断改善的移民政策。作为移民国家,新加坡一直在接受移民,随着新加坡移民人口不断增长,新加坡政府也加快推动新移民融入本土社会的步伐。二是新中两国相邻的地理因素和不断提升的经济合作环境。新加坡政府奉行开放型经济政策,注重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对于华人新移民以及与中国在经济上联系互动持积极态度。近年来中国政府的招才引智和引资工作也不断完善,针对海外华人投资创业有一些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三是新移民企业家与老一代华商相比,有更强的双重嵌入的意愿和能力。
中新社记者:新加坡华人社团在帮助华侨华人融入住在国社会和搭建与祖(籍)国联系方面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刘宏:海外华人聚集区会自发形成华人自我管理的社会形式,组成华侨华人联合会、华商会、同乡会等社团。传统的华人社团大多是基于地域和亲缘成立的,而新移民社团成员来自中国不同区域,社会背景更多元化,也更具包容性,华人社团在帮助新移民融入住在国和联系祖(籍)国两方面都起到作用。
新加坡最大的华人新移民团体华源会成立于2001年,其使命包括协助会员更好地融入新加坡的多元种族社会、助推新加坡与中国的商业贸易合作等。我对华源会成立以来至2019年期间举办的263项活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与融入当地有关和与祖(籍)国有关的活动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以前者更为显著。成立于2000年的新加坡天府会也有类似的发展轨迹。虽然天府是四川的别称,但其会员来自中国各地,天府会各类活动也注重将帮助会员融入住在国和加强会员与祖(籍)国的联系相结合。
作为全球化浪潮与跨界商业网络日益发展的一个方面,新移民社团也推动了制度化网络的建构。自1990年新中建交以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新移民社团能更有效地推动两国间交往,在跨国商业网络建构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使华人新移民企业家可以充分发挥了解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优势,进而成为中国企业在地化的合作伙伴,同时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带到中国。
华人在新加坡跳广场舞。朱迪锋 摄中新社记者:如何理解华人的“社会认同”?近十年来新加坡华人的社会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华文化如何影响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
刘宏:谈到社会认同,其经典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它是团体增强内聚力的价值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华人社群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身份认同问题,即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在这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塑造、培育和强化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和内部凝聚力。
近十年来,在新加坡政治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华人新移民的社会认同发生了一些转变,在延续此前的多元性特征同时,其重心日益向本土认同转移。与此同时,祖籍地联系以及全球商业网络依旧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新加坡中学生参观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基地——新加坡晚晴园,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苏丹 摄这种变化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大部分的新加坡华人在当地出生,与祖(籍)国和家乡的地缘联络有所减弱,但文化上的牵绊依然重要。例如,新加坡移民局2022年5月底取消了新生儿出生证上的父母籍贯标识,在接到很多民众特别是华人民众和社团的反馈后,移民局决定9月1日起把籍贯这一包含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标识重新加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华人的影响是深刻且长久的,新加坡华人社会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其文化融入了住在国和东南亚的因素,呈现出本土化特点,形成了有特色的华人文化,表现在语言、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比如华人依然保持着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惯,但节俗中已融入了住在国文化特征(如捞鱼生的传统);语言方面,新加坡华人日常使用华文时也会加入一些英文或马来语词汇等,逐渐形成植根于多元种族社会中的充满活力的新加坡华人文化。同时,政府也认同华人文化是新加坡社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方式注重保留、传承和推广中华文化。(完)
受访者简介:
刘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社会科学学院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系陈六使讲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亚洲治理、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国际移民和全球人才管理等。他已出版20多部专著和100多篇学术论文。中文近著包括《跨界治理的理念与亚洲实践》(2020)、《国际化人才战略与高等教育管理》(2020)、《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2022)、《移动的边界——跨国文化、教育与认同的政治》(2022)。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